民间艺术之蒙古族刺绣

时间:2021-03-07 15:56:20 刺绣 我要投稿

民间艺术之蒙古族刺绣

  民间艺术的蒙古族刺绣

民间艺术之蒙古族刺绣

  在古代,蒙古族不论贵族妇女,还是贫苦的妇女,都学习掌握刺绣。蒙古族姑娘从小就学习刺绣,掌握家中各种针线活儿的技能,当然这种学习是没有专门的学校和教师指导的,主要是从母亲熟练的针线、刺绣中得到启发和培养的。少女从十来岁就开始学习刺绣,开始时绣各种荷包、袜底,到十五六岁掌握了一定刺绣方法后就开始绣各种花鞋、马海靴等,同时可以剪裁各种衣服,有些聪明能干的姑娘不满足于从母亲那里学到的刺绣技巧,就去求教于本村的一些巧绣能手,称她们为姐姐,从她那里耐心地学习各种高超的刺绣技巧,并缝制各种衣帽等,学习绣各种套袖、衣襟、耳套的制作方法,在各种不同的底布上刺绣各种花卉,鸟兽,以及各种自己所喜欢的图案。有些姑娘因刺绣的优美而得到周围人们的称赞,同时引起其它姑娘们的羡慕。蒙古族自己所用的衣帽、花鞋、靴子、针扎、碗袋、枕套、鞍具、门帘等所有生活用品都是用自己的手精心地设计和刺绣出来的,所以蒙古族姑娘和妇女家庭刺绣和针线活儿的劳动量是十分繁重的。

  在古代的蒙古社会中是不出售各种衣帽等生活用品的,各种用品和刺绣品全部由每个家庭中的妇女来担负,因为自己做的是根据使用对象和身体情况不同而制做的。家中女儿到十七八岁或二十岁,刺绣的能力达到比较熟练的时候,在进一步学习刺绣的同时,还要进行家教,在出嫁前都要给婆家的每一个人做一双“斯布登高吐拉”,这种“斯布登高吐拉”就是从娘家带给婆家全家的见面礼,从一般家庭看也得做五十几双鞋和靴子,特别是给新郎做的靴子就要更加细心,其造型和图案的花纹也十分讲究,刺绣的技巧也十分精细,同时还要给新郎精心刺绣八个飘带的烟荷包,这些都是在出嫁前赶制的。

  在图案运用上也有各自的特点,每个民族往往因为自己的风俗习惯而予某种特定的花卉与纹样以特殊的意义,并因此而产生特殊的情趣。蒙古族在绣花时常常选择自己喜欢的犄纹,各种盘肠图案,杏花、牡丹、江西蜡、荷花、桃花,鱼、马、鹿、蝴蝶和鸟类以及万型图案等等。有些比较讲究的家庭还要绣帐幕,苫被单,有的地区姑娘出嫁时穿绿色的花鞋,以象征草原的兴旺。

  蒙古族民间刺绣常用以下几种表现方法:

  (1)、夸张的方法:为了加强装饰效果;常常用夸张的手法。如绣双驼或牛羊往往抓住其主要特征加以夸张,而对其四肢用省略的方法进行处理,采用卷草纹美化装饰,对其主要部分和引起美感的主要方面进行夸张,使人看了骆驼和牛羊的形象更突出,不失其主要特征,给人以更强的美感。

  (2)、对比的方法:在刺绣的过程中,还经常使用对比的手法,如大与小,多与少,方与圆,曲与直,疏与密,虚与实,粗与细等等,花与花对比突出其主花,叶与叶之间突出其主叶。蒙古族刺绣中很喜欢对比每的应用,红花绿叶,采用退晕法的方法起到了减弱色相、纯度的作用,形成逐渐过渡的效果,这样处理显得对比强烈而不刺激。

  (3)、概括的方法:在设计一件刺绣品时对大自然的各种花草、蝴蝶、鸟兽等都要进行详细的观察,然后用很简练的手法画出来,这就需要取舍概括,取舍概括不是把物象简单化,而是在透彻地理解规律的基础上,按着美的感受提炼升华。使人看了不是象大自然花卉那样繁杂,而把那些繁杂的花卉加以规整化,把美丽多姿的蝴蝶经常用交叉图案或盘肠的变形图案美化,取其外形,刺绣出十分美丽的蝴蝶。

  (4)、添加的方法:添加的方法就是在绣花中常用的花中套花,叶中套花的手法,常见到的许多鸟形和马形荷包内又用各种花卉添加美化。

  苏绣的民间文化

  苏绣是具有鲜明吴文化特征的工艺美术门类,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示为一种文明的结果。苏绣既具备艺术形态,又是民众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无不发生联系,他涉及到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许多方面。只有将苏绣还原到整个民间文化和民众社会中去,才能深入探讨苏绣发展的文化内涵。

  一、苏绣是以人为主体的文化存在

  诚如其他工艺美术类别一样,苏绣的个性特色又其特殊自然环境使然;但更为重要的是,苏绣的文化特征主要决定于人的主体作用。苏绣创作的主体是绣娘,而绣娘并不是一种固定的专事的职业,绣娘是广泛存在于苏南农村的普通农村女性,在历史上,苏绣的最大受众也同样是普通老百姓,闺阁绣和宫廷绣是民间绣发展衍生出来的特殊形式,并不是苏绣的根源和主体。苏绣的表现内容也大都展现出创作主体的生活状况;是被抽象出来物化到针线中的社会实践。

  二、苏绣的产生发展是经济社会的内生结果

  苏绣的产生源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主要是蚕桑种养的发展和纺织工艺的进步;同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又推动了苏绣产品需求的增长,从而进一步的促进了苏绣工艺的发展。从历史的实证可以发现,每一次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带动苏绣工艺的进步,而经济社会的萧条则带来苏绣工艺的衰败,特别是清末民初的苏绣发展历程可以很好的证明这一点。

  三、苏绣艺术是民间文化的表现形式

  苏绣艺术来源于民间文化,同时又反映了民间文化。在古代,苏绣产品主要被用于民间婚嫁仪式和庆典。而且基本上,苏绣的产品形式具有明显的功能性,从绣花鞋、绣荷包、绣花枕、绣花被、绣花盖头、绣球、绣嫁衣、绣帕等等,都是日常生活所需,而且表现内容也都与日常生活有关。

  四、苏绣生产是民生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苏南农村,刺绣被称为“作生活”,这表明,刺绣是农民生计的重要来源。古代刺绣又称为“女红”是女性的重要技能,不懂刺绣被认为有悖人伦纲常。可见刺绣对有人们生活的重要性。费孝通先生在《江村调查》中指出刺绣在苏南农村是除农耕以外的最主要副业。发展苏绣生产对于提高农民的收入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苏绣是以民众生活为依托的,甚至就是民众生活本身,民间文化如同一种生态环境,离开其民间土壤,便必然会凋零、枯萎。苏绣作为民间工艺的一朵奇葩,必须始终扎根于民间文化的土壤之中;必须面向最广大的受众,必须融入到现代社会和时代特征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和发展苏绣这一民间艺术的瑰宝。

  中国民间布艺

  布艺,即布上的艺术,是中国民间工艺中一朵瑰丽的奇葩。

  缝纫刺绣在中国民间被称之为“女红”,勤劳智慧的中国妇女将自己美好的情感倾注入针缝制之中,风格或细腻纤秀、淡洁清雅;或粗犷豪放、色彩鲜明,创造出了无数动人心弦的布艺作品。

  中国古代的民间布艺主要用于服装、鞋帽、床帐、挂包、背包和其他小件的装饰(如头巾、香袋、扇带、荷包、手帕等)、玩具等。这些生活日常用品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增强了布料的强度和耐磨能力。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中国民间布艺多用一些象征性的图形。花卉、虫鸟、植物等表达作者祈盼吉祥,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老年人的用品多用“福、禄、寿”题材,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儿童用品常用老虎、“五毒”(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等图案,以取避邪镇恶,希望小孩子象小老虎一样健壮;新婚夫妇用品喜欢用鸳鸯戏水,莲(连)生贵子,鲤鱼闹莲(象征婚姻和谐)图案,期盼家庭美满,多子多福;姑娘送给情郎定情香包、手帕等,以蝴蝶翩翩起舞之形或并蒂莲花图案含蓄地表达隐藏在姑娘心底的秘密,针针线线都浸染着爱慕之情。

  中国古代的布艺主要有绣花、挑花、贴花等。

  绣花的针法很多,有铺针、平针、散针、打子,套扣、盘金,辫绣、锁绣等。绣花以地域、风俗的不同也分不同的风格与流派。南方地区的织绣历史比北方长,技术较北方高,风格细腻雅洁;北方用针较粗,配色亮丽。

  挑花又称十字绣,要求严格的按照面料经纬纹路,挑绣等距离、等长度的十字,排列成各种花纹图案的刺绣形式,有独特的变形吉祥几何纹装饰风格。刺绣时不伤布丝,能加强布料的耐磨损强度,此种针法适用于服装、手帕、头巾、围腰、门帘、窗帘等实用品,是刺绣中最早广为流传的一种针法。

  布贴花是用小块的不同颜色布料拼接而成各种图案的刺绣手法,又称“补花”。我们古代民间有给小孩穿“百家衣”的习俗,即向乡邻收集各种颜色布料拼制童衣,取百家保护、护佑平安之意。

  中国布艺代代相传,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渴望,倾注了人们无尽的智慧,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贵州民间大师展绝技 苗族传统绣品展风情

  苗族传统绣品展现了原汁原味的贵州风情

  昨天,贵州活动周开幕仪式后,设置在宝钢大舞台传习区就吸引了大量游客。银饰、蜡染、刺绣、雕刻、剪纸、纺织、漆艺……虽然这些技艺难以现场传授给游客,但几位民间大师却用自己的故事和精湛的现场表演,带领游客走进灵性十足的贵州民族工艺。

  苗绣会“讲话”

  贵州馆(网上贵州馆)开馆时展示了被誉为“旷世之作”的全手工苗绣作品《龙银项圈》,这是现年58岁的苗族老人、贵州省苗绣代表性传承人吴通英耗时五年完成的“世博献礼”。吴通英向记者透露这幅绣品的奥秘:她采用“破线绣”,能将一根普通细线分为8根乃至16根更细线使用。

  “通过上海世博会,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苗绣,把这个传统一代代传下去。 ”吴通英说,虽然她没读过书,也不识得字,但她却对苗族古歌颇有研究。在设计绣品时,她常会将民歌中传说故事化为图案,让绣品“讲故事”。这次来到上海世博会,吴通英还给每幅绣品都配上一张 “纪念卡”,上面写有每一幅绣品图案的含义及其背后的故事,“我们的祖先没有文字,不懂得表达,现在我想要把这些文化底蕴很深的故事都用苗绣带给更多的人。 ”

  傩戏懂“生活”

  用一支锋利的锥子提起一坛大米,这可能吗? “当然呢!还能上刀山、下火海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江傩堂戏传承人安永柏这样肯定地说,傩戏的技艺在他家传了六代,他也是不断学习,才练就了这样一身“出生入死”的好功夫。

  在传承和保护这一民间艺术的方面,安永柏的心得非常朴素:在贵州,在他所在的德江县,傩戏的确是一个很生活化、依然流行的活动。若是有哪家为老人祝寿、给小孩办满月酒或给病人消灾等,都会请傩戏师到家中表演,一年下来,也有六七十场之多,有时,一场傩戏表演就要演上两三天。据傩戏面具雕刻家王国华介绍,傩戏面具共有正角、丑角、笑角等24种不同造型,比如浓眉大眼的关公就是正角,歪嘴斜眼的则是笑角。

  锻银能“开花”

  还没走近传习区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展示台,就看见一群游客正围着展示台的主人、国家文化遗产苗族银饰制作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光宾。只见杨光宾一只手端着一个苗族银项圈的模子,另一只手用小锤子敲击银饰表面,很快就勾勒出项圈边上起伏的花纹,“锤下生花”的功夫看得人眼花缭乱。

  “少敲一下不行,多敲了也不成。 ”杨光宾说,锻银是个细致复杂的工作,看起来容易,学起来难。从十几岁开始学习银饰制作,到如今,杨光宾已经有超过三十多年的锻银经验了,现在,最令他担忧的就是年轻人对这项手工精细、耗时耗力的民间技艺似乎并不太感兴趣。杨光宾说,虽然这门手艺都是世代相袭、鲜有外传的,但现在只要有学生愿意来学,他都愿意教,他还专门建传承基地,准备对前来求学的学生倾囊相授。

  满族民间刺绣

  春季里来柳枝长,大姑娘窗前绣鸳鸯”——这是过去满族女性日常生活真实的写照。尤其在古时候,满族少女们不论家贫家富,从十三四岁起就描花样,绣枕头顶、袖头、鞋帮等出嫁用品,谁家姑娘枕头顶绣得越多越好看就说明这家姑娘手巧,活计好。

  然而,现代生活方式影响了传统的生活习惯,绣品的使用越来越少,这也意味着满族民间刺绣特别是民间枕顶绣这项古老的工艺也将随之渐行渐远。

  作为中国刺绣的一脉,满绣并不是没有继续发扬光大的可能,满绣应该将其宫廷绣、皇家绣的特点与满族文化结合起来,适应市场。

  义乌民间刺绣:述说女性温婉的心情

  “孤单乡女坐绣楼,为人作嫁几时休。抽尽心丝红颜老,世人谁知绣女愁。”一曲《绣荷包》道出自古江南多绣女。历代的绣女用缤纷的丝线绣制了一幅幅美丽的图案,使刺绣成为中国民间工艺花园的一朵奇葩。地处吴越之地的义乌,旧时也曾出现家家有女做女红的盛况,虽然现在传统意义上的绣女已不多见,但是刺绣依然有着它的独特魅力。

  义乌才女倪仁吉令刺绣生辉

  义乌的刺绣在中国的刺绣史上只是小小的一隅,算不得很出名,然而明末清初倪仁吉的精湛刺绣技艺,让义乌在刺绣史上也有了一页光辉。

  据史料记载,倪仁吉精于刺绣,是明代仅次于韩希孟绣名的女艺人。由于出身名门,自幼受到严格的庭训,使她成为一个精通文史、善工书画,通晓音律、又擅刺绣的才女。据传倪仁吉巧用滚针、擞和针、戗针等针法,且善以绣代笔,留下《五福图》、《梅雀图》、《春富贵图》等刺绣佳品。而她能灭去针线痕迹的神妙技艺,让很多人称绝。清代王崇炳在观其刺绣之后也评论曰:“予尝观其绣《心经》一卷,素线为质,刺以深青色,线若镂金切玉,妙入秋毫。”更有清代张德行赞:“更奇者,善以绣代笔,凡美女奇卉,随绣点皱,波动欲生,莫窥其针所由度,向称薛灵芸,技至此乎!”然而更神乎其技的是倪仁吉的发绣功夫,她运用接针、滚针、绕针等技法绣大士像,其传世之作《发绣大士像》,祥云缥缈,端庄宁静的观音大士驾云袅袅而来。神的气质与韵致在此绣图上尽展,这必是倪仁吉满怀着虔诚之心所绣,用丝丝发线倾诉着对神的崇敬。据闻倪仁吉传世以发丝做绣线用白描的形式制作成的有两幅观音像,一幅由故宫博物院收藏,另一幅流入日本。想是当时,此等精妙的绣品被当时的上层社会作为礼品互赠、收藏及鉴赏才会使绣品流落海外。值得一提的是,倪仁吉不仅刺绣技艺精妙,在总结刺绣经验上,更是编著了刺绣专著《凝香绣谱》一书,算得上是中国刺绣史上最早的一本理论专著了。

  值得称道的民间日用绣品

  义乌民间刺绣,最广泛的还是应用于日常用品之上。状元帽、花枕头、花涎兜、戏装等多种不同花样的穿戴及装饰品之中都会绣上美丽的花纹。现今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手工技艺多为机械所替代,刺绣这一费工、费时、费神的民间手工艺也已被大量的电脑绣花取代,如今绣女已为数寥寥。

  十字绣成为都市女人的新宠

  不少喜欢刺绣的女性认为,女红是磨炼性情、回归温情、调节心情的最佳方式,可以缓解压力,这和练瑜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虽然时下流行的十字绣是以欧洲十字绣为名进入国内市场,图案也以动物、风景为主,但不管怎么说,都市人群爱上刺绣恰是对民间绣艺的一种回归与继承,这也给刺绣这一古老的技艺赋予了新的内涵。

【民间艺术之蒙古族刺绣】相关文章:

蒙古族传统刺绣11-29

蒙古族传统刺绣图片展示11-30

蒙古族民间刺绣常用的表现方法05-13

刺绣针法之扎针09-02

小议蒙古族服饰刺绣中的颜色搭配论文03-31

关于蒙古族刺绣的起源和发展详细介绍05-10

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刺绣图案艺术与应用设计论文03-29

关于陕西民间工艺之刺绣的历史简介05-20

丝带刺绣针法之五角玫瑰教程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