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扬之水》赏析

时间:2023-12-16 19:00:34 赛赛 诗经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诗经:扬之水》赏析

  《诗经:扬之水》扬之水》出自先秦时代的《诗经》,是一首戍卒怨恨统治者让他们久戍不归而思念家人的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经:扬之水》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经:扬之水》赏析

  《诗经:扬之水

  扬之水,不流束楚。

  终鲜兄弟,维予与女。

  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

  扬之水,不流束薪。

  终鲜兄弟,维予二人。

  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

  注释

  扬:激扬。一说悠扬。

  译文

  激扬的流水哟,

  不能漂走成捆的荆条。

  我娘家缺少兄弟来撑腰,

  只有我和你相依相靠。

  不要信别人的闲话,

  别人骗你总有花招。

  激扬的流水哟,

  不能漂走成捆的木柴。

  我娘家缺少兄弟来关怀,

  只有我二人相依相爱。

  不要信别人的闲话,

  别人实在不可信赖。

  赏析

  经商等常离家在外,是否沾花惹草,妻子多管不着。但礼教上对妇女的贞节则看得很重。如果丈夫听到关于妻子的什么闲言碎语,是一定要管的;而如果以前夫妻感情很好,他对妻子也很喜爱,那么此时他将会感到非常苦恼。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妻子对误听流言蜚语的丈夫所作的诚挚的表白。

  “束薪”,都暗示夫妻关系。如《王风-扬之水》三章分别以“扬之水,不流束薪”

  此诗主题同《陈风-防有鹊巢》相近。彼云:“谁侜予美,心焉忉忉”。只是《防有鹊巢》所反映是家庭已受到破坏,而此诗所反映只是男子听到一些风言风语,妻子劝慰他,说明并无其事。如果将这两首诗看作是一对夫妇中的丈夫和妻子分别所作,则是很有意思的。

  善良的,同丈夫有着很深的感情。她因为娘家缺少兄弟,丈夫便是她一生唯一的倚靠,她把丈夫看作自己的兄弟。在父系宗法制社会中作为一个妇女,已经是一个弱者,娘家又力量单薄,则更是弱者中的弱者。其中有的女子虽然因为美貌会引起很多人的爱慕,但她自己知道:这都不一定是可靠的终身伴侣。她是珍惜她的幸福的家庭生活的。但有些人却出于嫉妒或包藏什么祸心,而造出一些流言蜚语,使他们平静的生活出现了波澜。然而正是在这个波澜中,更真切地照出了她的纯洁的内心和真诚的情感。

  此诗运用了有较确定蕴含的兴词,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第一句作三言,第五句作五言,与整体上的四言相搭配,节奏感强,又带有口语的韵味,显得十分诚挚,有很强的感染力。

  注释

  ⑴扬之水:平缓流动的水。扬,悠扬,缓慢无力的样子。一说激扬之水,喻夫。

  ⑵不流:流不动,浮不起,冲不走。束薪:成捆的柴薪,喻婚姻,在此指妻。

  ⑶彼其之子:(远方的)那个人,指妻子。其,语助词。之子:是子,这个人。

  ⑷不与我:不能和我。戍申:在申国戍守。申是姜姓国,周平王的母舅家,在今河南南阳北。

  ⑸怀:平安。一说思念、怀念。

  ⑹曷(hé):何。予:我。

  ⑺束楚:成捆的荆条。楚,荆条,灌木,人多以之为柴薪。

  ⑻甫:甫国,即吕国,在今河南南阳西。

  ⑼蒲:蒲柳,枝细长而柔软。

  ⑽许:许国,故地在今河南许昌东。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戍卒怨恨统治者长期让他们久戍不归,而思念家人,希望早日回家的诗。据《毛诗序》说:"《扬之水》,刺平王也。不抚其民而远屯戍于母家,周人怨思焉。"

  春秋时代,周朝平王(前770-前720年在位)还是比较混乱的时代。主要是周天子的权威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强大了。周平王的母亲是申国人,申国又常受楚国的侵扰。周平王为了母亲故国的安全,就从周朝抽调部分军队,到申国战略要地屯垦驻守,防止楚国侵扰。这些周朝士兵远离故乡,去守卫并非自己诸侯国的土地,心中的不满凄苦,当然有所流露,形成诗歌,就是《王风·扬之水》。申国、甫国和许国的国君,都是姜姓。周平王母亲是申国姜姓公主,与甫、许两个诸侯国也是亲戚关系。所以,虽然周平王没有派士兵去戍守甫、许两国,但诗歌也牵连及之:反正是姜姓王太后娘家的人。

  鉴赏

  《王风·扬之水》是以远戍战士的口吻来写的。诗从扬之水不流束薪起兴,一唱三叹,反复掀起戍卒思妇盼归之怨的高潮。

  全诗三章,各章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束薪"、"束楚"和"束蒲";"戍申"、"戍甫"和"戍许"。薪、楚、蒲都是农家日常燃烧的柴草;申、甫、许是三个姜姓的诸侯小国。因此,全诗实际上把一个相同的内容,反复吟诵三次,用重复强调的手法,突出远戍战士思家情怀。每章头两句"扬之水,不流束薪(楚、蒲)",用流动的河水与不动的柴草对比,先让人视觉上有特殊印象:那河沟的水哗哗地流动,仿佛岁月一天天过去,不再回来;那一捆捆的柴草又大又沉,小小的河水根本飘浮不起,冲流不动,仿佛战士思家的沉重心绪,永不改变。有了这两句自然物象的起兴,很自然引出三、四两句"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甫、许)",守着家园的妻子,当然无法与远戍的士兵一起。如果说,士兵如远离泉源的河水,越流越远;那么,妻子如坚定不移的柴草,不飘不流。如果说,日月如流水不断流失,思家情怀就如沉重的柴草,不动不移。分离的日子越久,远戍的时间越长,思念妻子也越强烈。终于,士兵喊出了自己心里的话:"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意思是:在家的亲人平安吗?何年何月我才能回家相聚呢?夫妻之情,故园之思,远戍之苦,不平之鸣,都融化在这两句问话之中,而士兵回家的渴望,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

  诗人在这里写了三种不流的情景。那河水载不起的物件,一开始是一捆捆点燃篝火的柴棒,后来换成一捆捆较细的荆条,再换成一捆捆造箭用的蒲柳短棒,可见其怨思之情是一点点在加深加重的。诗人又写了戍守三地的情景。这三地都相隔不远,可能是调兵换防,因此一个边卒写出了三个边地的守卫情景。正因为有了这种辗转调戍的情形,才更能引发边卒抒发他心中积郁的思归之怨。

  在诗歌句式上,此诗采用不齐整的句式,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几种,这说明诗歌带有鲜明的口语化的倾向。口语化句子,正好比较朴实,比较真切地表达出下层人民出身的士兵的口吻,起到一种亲切诚朴的效果。实际上,除了个别词语带有历史痕迹,在语义上需要诠解之外,这首口语化的诗歌,千载之下仍有极强的感染力。

【《诗经:扬之水》赏析】相关文章:

诗经扬之水翻译10-27

诗经《北山》的原文翻译及赏析08-03

诗经《蒹葭》原作及赏析03-28

《诗经:蝃蝀》的赏析和译文10-14

《诗经:臣工》原文翻译及赏析12-29

《诗经·小雅·采薇》原文及赏析07-22

《诗经小雅鹤鸣》全诗及翻译赏析03-09

《诗经郑风风雨》全诗翻译赏析05-03

诗经裳裳者华原文翻译及赏析03-08

《诗经》02-15